YB-500B 常温电镀锌三价铬五彩钝化剂工艺说明书
一、产品特点
1、YB-500B电镀锌三价铬常温五彩钝化剂可在酸性电镀锌表面形成一层色彩鲜艳的彩色钝化膜,适用于挂镀及滚镀操作,属于第三代新型钝化产品。
2、耐蚀性好,不经封闭剂封闭的条件下,中性盐雾试验出现白锈时间在120–200小时范围内变动。
3、钝化操作工艺范围宽,钝化液在操作过程中其pH值上升十分缓慢,毋需频繁测量与调节,便于控制管理。
4、该钝化液不含六价铬并通过SGS标准检测。
二、操作条件
范围 最佳值
YB-500B 80–120ml/L 100ml/L
温度 20–40℃ 30–35℃
pH值 1.0–1.8 1.1–1.5
浸渍时间 10–40秒 15–30秒
搅拌 空气或机械搅拌 空气或机械搅拌
三、开槽步骤
1、往操作槽中注入80–85%体积的纯水。
2、加入所需数量的YB-500B,再加纯水至操作液位,搅拌均匀。
3、测量钝化液的pH值,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整至1.10–1.20。
四、工艺流程
电镀锌——多道冷水清洗——硝酸出光(0.5–1.0%体积,常温,5秒)——冷水清洗——YB-500B钝化处理——冷水清洗——热水清洗(50–60℃)。——烘干(60–80℃)
五、操作指导
1、钝化前
⑴、应保持电镀液的良好工作状态。光亮剂过量或含有机杂质多,会影响镀锌层质量(如镀层脆性,内应力大,起泡),也影响钝化膜质量(如结合力差,脱膜)。
⑵、镀锌层厚度需达8微米以上。
⑶、钝化前用硝酸出光有利于钝化膜质量及延长钝化液使用寿命。
⑷、镀锌后及出光后对工件要充分清洗,有助于提高钝化膜质量。
2、钝化处理
⑴、挂镀件钝化应采用空气搅拌或机械搅拌,如不采用搅拌则在相同钝化温度及pH值条件下适当增加钝化时间。
⑵、pH值的控制
钝化液的pH值最好控制在1.10–1.50范围内。与其它三价铬彩色钝化液相比较,该钝化液在操作过程中其pH值上升十分缓慢,毋需频繁进行测量与调整。当钝化液pH值上升至1.50时可添加YB-500B钝化剂或硫酸将钝化液的pH值调整到1.10左右。
⑶、钝化时间
在最佳操作条件下,钝化时间一般控制在15秒至25秒范围内,钝化时间短,钝化膜呈黄红色,随着钝化时间的增加,钝化膜由黄红色转变为(兰)绿红色。
⑷、钝化剂的补充
钝化液在使用过程中主要由于工件的夹带损失,钝化液中三价铬离子及其它组分的浓度不断降低。钝化液夹带损失的数量与钝化方式(挂镀件或滚镀件)、工件形状、工件离开液面后在钝化槽上方停留时间等众多因素有关,相差甚大。为维持钝化液的正常使用,应定期滴定分析钝化液中三价铬的含量,确定钝化剂的补充量。在无分析条件的场合下,钝化剂的补充量可大致参考以下数据。
YB-500B 钝化剂的补充量:
挂镀 6000–10000 dm2/升
滚镀 3000–5000 dm2/升
⑸、钝化液的更换
在电镀锌工件钝化操作过程中,钝化液中的锌、铁离子浓度不断增加,当其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将严重影响钝化膜的外观、色泽和耐蚀性。经多次补充钝化剂,钝化液中的铁离子的浓度超过0.3–0.5克/升,锌离子的浓度超过2.0克/升,应倒掉1/4老钝化液,补充新钝化液。
3、钝化后
⑴、钝化后,烘干前的工件必须经冷水与热水清洗,热水清洗不可省略。
⑵、电镀锌钝化处理后,应放置48小时,待钝化膜完全老化后再做中性盐雾试验,其结果才准确可信。
六、分析控制
通过槽液分析或观察工件的钝化状况可确定补充添加量。
采用滴定分析钝化剂浓度,其操作步骤如下:
1、取5毫升钝化液至250毫升锥形瓶中,加纯水100毫升左右。
2、加2毫升25%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暗绿色。
3、加5毫升双氧水,溶液逐渐变成桔色。
4、加热溶液至沸腾,当溶液蒸发至约10毫升时,此时溶液变浅黄色。
5、溶液冷却到室温,加50毫升纯水,1克氟化氢铵,15毫升的浓盐酸。
6、加5毫升碘化钾溶液(20%碘化钾),摇匀。
7、用0.05M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加淀粉指示剂,溶液由棕褐色变成蓝色。
8、缓慢的继续用0.05M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蓝色消失。
9、计算
0.1N硫代硫酸钠滴定量,毫升×11.07 =毫升/升YB-500B。
七、YB-500B钝化剂性状
外观 墨兰色
比重 1.28±0.02
pH值 <1.0
八、包装运输与储存
25公斤/桶, 按照常规化学品运输,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